观后感:评旧时香港传奇人物“跋豪”(1)(备份)


       假期时看了王晶导演的《追龙》,演的是旧时香港传奇人物——跋豪。

       以下涉及剧透,介意的慎入。


       跋豪,历史上确有其人,原名吴锡豪,《追龙》中有个情节说他是槟城人,而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广东汕头人。

       这个人,说白了就是一大毒贩子。毒贩子是个什么概念呢?为了钱可以不择一切手段、没有任何下限、不讲任何原则。

      心狠手辣,良知尽失,害人无数,大魔当世。

      然而,这么一个罪大恶极的人物,在《追龙》里面却被美化、义气化、甚至英雄化了。

      今天来聊聊里面的情节之一:

      救人 = 你必须为我所用、甚至把命还给我。

      电影里有个情节,跋豪年轻时救了一个常年被父亲虐待的姑娘:阿花。

      如果真是讲义气、是英雄,救人之后应该干嘛呢?

      对,应该让她去念书,去留学,学成后远离一切曾经的黑暗、痛苦、折磨,愉快的奔向光明温暖的彼岸、重获新生。

      上述这种做法叫做“授人以渔。”

      然而跋豪怎么做的呢?

      他把阿花从狼窟(她父亲)手里救出来后,直接扔进了虎穴(送她去台湾泰国接受严格训练、然后安插在香港高级警司身边、为己所用)。

      这种做法叫做“授人以鱼。”

      二者的最本质区别就是:

      前者,不仅救你,还教给你生存的方式方法、告诉你怎么通过种种工具解决温饱问题,甚至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而后者,救你是为了利用你,是为了操控你,是为了牟取成倍的回报。给你鱼,但绝不告诉你钓鱼的方法,让你一辈子只能依赖他、仰仗他、依靠他。他活,你就活,他死,你必死。

      前者,告诉你的是道理,是知识,是技能。

      后者,是通过加载灌输来给你洗脑,打着“义气”、“知恩图报”等虚无主义旗号让你为其不求回报的鞠躬尽瘁、死也不已、不死不休。

      所以,最后,阿花虽然脱离了父亲的虐待,却仍然没有脱离被虐待,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,由“我不愿意”变成了“我愿意”,心甘情愿,直到为救跋豪而壮烈(傻了巴拉)的牺牲。

     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:

     1、黑社会所谓的“帮你”,并不是帮你,而是为了利用你。

     2、黑社会所谓的“江湖义气”并不是真的义气,而只是打着“义气”的旗号为强权者牟取更多暴利。

     3、黑社会是典型的单元利益结构,这直接导致了权力结构的金字塔化及过分集中化(即:独裁)。“只能有一个人赢”使组织机构之中其余所有人,都成了陪葬者,毫无疑问。

     4、黑社会是典型的层层剥削、层层压迫型结构,而女性则永远处于金字塔的地下室——连最底层都够不上,只能待在地下室。

     一辈子仰人鼻息,哪怕做成了“大嫂”,也仍然只是个高级要饭的。

     原因很简单:他不会给你资源(渔)。

     5、越是知识匮乏、认知图景狭窄的个体,越容易被虚无主义(比如“江湖义气”)洗脑,也更容易被煽动情绪、陷入“非黑即白”的二元思维陷阱里。

     6、黑社会之中最高点的权力拥有者,所做的一切“义气之举”都是为了让其他人自觉自愿的牺牲自己、成全他一个人。

      以上,这是影评的第一部分,有空继续写。


评论(2)
热度(3)